文本库

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反思

5518

  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反思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新一代全面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而素质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

  英国诗人德莱敦曾说:“首先,我们培养习惯,后来,习惯塑造我们。”习惯影响着生活的所有方面。习惯是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因此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成为学生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如能从小开始就关注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一旦养成良好习惯,那就达到“不管”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小学孩子心智急剧发展变化,容易受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可塑性很大;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教师的教育引导对他们习惯养成起关键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与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整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对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力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打实基础,创出新意。

  养成教育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简单的说,养成教育是以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根本,把品德养成、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能力养成为基本内容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既是一种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教育,可以存在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养成教育是一种关怀一生的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是养成习惯的“模具”。小学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存储更多的文明素养,使之成为孩子们享用一生的高尚人品和精神财富。但是,作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实施者和监督者,教师应该有以下的几点转变。

  一、养成教育的目标:要“从圣人”走向“合格公民”。养成教育要紧扣人的底线,贴近学生,科学合理的设计循序渐进的目标,使目标兼有现实性和理想性。

  二、养成教育的过程:要“从速成”走向“养成”。人的良好德行的生成更多的是要靠“养成”。

  三、养成教育的方法;要从“外形”走向“内化”。养成教育重要的就是在于学生的感受,而非知识和技巧。因此,我们要从最现实最根本的生活去共鸣学生心灵深处,才能让养成教育长得茂盛,结出硕果。

  良好习惯的培养,除以需要学生家长配合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认为在学校中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一、注重有层次的培养。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在养成教育上要有层次,低年级重在行为习惯,中高年级除了习惯,还重在事理情感,层次上要有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注重在课堂中的渗透。课堂是培养教育的主渠道,重视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养成良好习惯,把新课程实施中的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教育落到实处。

  三、注重在活动中的体验。养成教育应该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精心组织,详细宣传,不断强化。教师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师的精心付出,才会有学生心灵的收获。

  四、注重在校园文化中的熏陶。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如升国旗制度、黑板报、雕像等等,都有环境育人的作用。五、注重节日的浸润。充分利用民族节日、重要节日和事件纪念日等时节,把养成教育充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之中,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由于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信息来源不广,接收信息慢,再加上广大教师长期在农村小学工作,忙于日常工作,工作量大,学习机会和时间少,往往是凭自己以往的经验,传统的观念和方法,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专业发展水平在经验型教师的层面上停滞不前,给新课改的实施和学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在校本培训中,采取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引导教师主动地依照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反思,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逐步提高反思能力,是书香校园建设和校本研训的主要目的所在。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之一,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的发展。新课程的一系列变革,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与平台,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方法,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在校本培训中,通过适当的途径和策略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全体教师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自我完善和提高,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教育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言行,是达到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篇2:教学反思:关注学生提问,反思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提问,反思课堂教学

  我们知道,教学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实际上教学诊断与反思如同医生看病,开处方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一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

  反思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可以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反思教学;也可以通过阅读教育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通常我们说备课主要是:

  一是备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解读文本。

  二是备教材,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文、道、质”,做到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三是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将课堂问题设计在学生知识掌握范围内;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思考学生能了解什么,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力求让课堂设置符合学生的发展,并激起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课堂的热情。

  当然,我们都是经过大学正规教育的人民教师,专业知识很强,备教材内容很容易,而真正去备学生,才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真正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每一堂课、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反思。但是,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对于教学反思只是浅尝辄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敷衍了事。这非常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且,缺少了反思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甚至是有缺憾的。因为反思可以帮助我们:

  1、发现不足,不断改进,使教学不断提高。

  2、将教学中的闪光点总结概括,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3、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4、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

  可见反思对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重要性。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知识的引导及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略了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学习时的困难和接受的程度。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认知规律各不相同。所以,尽管我们感觉课堂上洋洋洒洒,挥洒自如,但课后还会有个别学生提问,我们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产生障碍。若是全班有一个、两个学生提问,那可能是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倘若五六个学生问相同的问题,那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从自身的课堂教学中去寻找问题了。例如:我在教授倒装句时,尽管课前备课十分充分,课堂上对完全倒装、部分倒装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讲解十分透彻,但课后有一个学生对一个例句提出质疑。我在分析中发现:他是把部分倒装与完全倒装混淆起来了。在完全倒装中,有一个特殊规则要求“主语是代词时,不倒装”。但是,在部分倒装中没有此要求。该生把完全倒装的要求误套到部分倒装中去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特别强调这二者的区别,在讲解倒装时要额外强调部分倒装没有此项要求。此后,学生对倒装的学习就不再出现类似问题了。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细心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提问,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反思备课细节,看看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现状,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掌握、消化程度。

  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做到:

  1、细心体会、善于发现

  平时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上,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反映,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2、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并不断记录整理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难以预设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不断调整思路,让教学顺利进行。将这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记录整理,以便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我们离名师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反思,贵在持之以恒,教师将逐步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经常性反省的习惯,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善其教学行为。一个教师只有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或他人,认真反思自己,才能真正从成功中看到新的希望,在差距中找到问题所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反思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所以,新课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改的主课题,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思维主要表现为:善于摆脱常规的逻辑思维,借助直觉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诱发灵感捕捉机遇;善于转换思路,对问题进行发散和逆向思维;善于在事物的多样性中寻求统一。实验教学的革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

篇3:教学反思: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生情商培养

  教学反思: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生情商培养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小学生中出现情商培养不足问题。不少孩子表现在学校学习的不适应,包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与师生互动的适当方法,表达能力较差,阅读困难,书写困难,观察能力薄弱,思维能力滞后等。这些不适应,往往导致更严重的“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如违反纪律、不能与老师和同学正常交往,极度自卑或者自我膨胀,胆小懦弱或者脾气暴燥,自私自利、缺少爱心,考试成绩差,厌学等。

  所以,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孩子的情商培养,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1、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

  胆小内向型的性格往往是由于幼儿期父母过于严厉或者家长人性格影响所致。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会影响孩子在校其间的人际交往,时间长了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影响成人以后的社会交往。因此,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逐渐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消除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的恐惧感。

  如我们班学生小利同学,她是一个很胆小内向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得自卑、沉默寡言。所以我在一开始上数学课的时候,就特别关注这样孩子,从一点一滴中找到她的闪光点,坚持不懈地鼓励她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爬黑板、替老师发作业等,渐渐地拉近了她和老师、同学们的心理距离,让她体会到了自己的成功,通过一年的努力,这个孩子逐渐变得非常自信和优秀。

  2、对于调皮、外向型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般调皮、外向型的学生性格则是由于家长过度的溺爱或者也是家长的性格影响所致。这些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违犯课堂纪律、对老师的批评有逆反心理,课下不尊重其他同学,有破坏和攻击性行为,作业完成不好等。时间长了,在老师和同学们中引起反感和孤立。这种状况又会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形成长期挫败感和孤独感,这些本来很聪明的孩子就很可能成为问题学生,变得内向、自卑、孤僻或者***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严”与“爱”两手都要硬。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班的阳阳同学很聪明,但很调皮。上课经常捣乱,作业经常不完成。我采取的措施是,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时语气和表情严肃地严厉批评,让他望而生畏。同时采取在作业上减少任务量、上课时多提问、多提醒,有了一点进步就抓住机会热情表扬、向家长通报等,增加他获得良性行为成功感和奖励的机会,借以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他逐渐学会了遵守纪律,尊重老师和同学,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合格、越来越优秀的孩子。

  3、对于中间型普通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

  这种类型的孩子具有两面性,有的时候胆小内向,有的时候调皮外向。孩子的这种情绪往往是由于受到突发和随机事件造成的影响。教师遇到不同状况不要盲目处理,要问清具体原因。例如,我们班的小明,有一天上课时情绪低落、上课总是走神,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他由于前一天晚上上辅导班,所以晚上的数学作业没写,但又怕老师批评他,所以上课时不敢正面看老师,回答问题也不积极。我知道原因之后,不但没有去责怪他,而是一方面建议家长减轻孩子负担,一方面鼓励他课下补上。听了我的话之后,他的情绪转好,没有了担心,开始轻松认真的听课,积极的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生是儿童开始正式学校生活的第一步,课堂教育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主要内容,老师驾驭课堂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将会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对情商的初步培养更是关键性因素。

  我们对于加强小学生课堂教学中学生情熵培养的建议是: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创造机会、理性爱护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不对孩子进行人格贬低。只有他们真正建立起来学习的自信、与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自信,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迈向成功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建立一种机制,让不同的孩子体会到“喜欢学习、喜欢集体、勇于进取、不怕困难”得来的成功和喜悦。

  不要小看孩子,要相信孩子,孩子具有“从善如流”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