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库

《筷子翻书》作文教学反思

1784

  《筷子翻书》作文教学反思

  李白坚教授编写的《筷子翻书》学案作文,形式新颖,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词语积累,学生敢于说,乐于写,课堂气氛活跃。本次执教了李白坚教授的《筷子翻书》学案作文,我受益颇多。

  1、相信自己,相信学生。

  正如李教授所说,我们的学生很棒,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给学生讲太多,讲的越多,学生的依赖性越强。久而久之,学生就是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了。所以,本次执教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对照学案学习,适时地检查一下学生看学案是否仔细,是否看懂。按照本节课来看,四年级学生已经有很好的自学能力了。所以,课堂上老师就不需要说太多“废话”,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给学生学习更多知识,也可以给学生补充更多课外读物。

  2、充分挖掘学生掌握的词汇。

  原来一直以为小学生经历的事情较少,大多数学生读过的文章也较少。所以,总认为学生掌握的词汇也较少。但是本次给学生上课,才发现原来学生脑海里有那么多词汇,只是平时缺乏正确引导,没有被充分挖掘。当学生看学案的时候,完全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读学案,了解学案的内容。这一过程让我明白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料。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3、文章不需要过分修改。

  任何人在作文的时候,都会有语句不通顺的现象,更不用说四年级的小学生了,都是需要有训练的过程。有的人会感知,却不会思考;有的人会思考,却说不出来--壶里倒饺子;有的人说得很不错,却不会文字表达。

  三年级的孩子的这个“物-意-言-文”的转化水平,当然更成问题,而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工作--也许所谓“语言的工具性”,就是要为学生打通这四个方面的关节,这四方面做好了,习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孩子作文只要文从字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像大学生修改论文一样,需要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

  4、孩子们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口里如何说,手里就如何写。

  刚学习作文的学生作文中出现口语现象并不为错,很正常,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自己心里想的话写出来,就很不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见识广了,慢慢接触书面语多了,阅读加强了,语言文字自然会发生改变。通过了解,平时的阅读量非常多,很爱读书的孩子写出的文章不仅文从字顺,而且语言优美。所以说,孩子的阅读丰富了,语言文字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还指出:“第二学段开始‘习作’,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我觉得既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应该重在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那么,老师最重要的指导手段,就必须是鼓励、表扬和惊叹,是在道义、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持和帮助,就必须减少或者消除指责、遗憾和叹息,不必要在写作技术上做过高的和过度的要求。

  学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而不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我们致力于学生文字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发生状况;我们运用的是学生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的观察现时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我们依赖于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索,而不是写作酝酿时的感情积聚。而生活作文教学模式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正因为有案可循,所以学生写得轻松,写得灵动。

篇2:作文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尊严和幸福

  作文教学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尊严和幸福

  中学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学生对写作也是又爱又恨,作文在考试中占很大的分量,但对平时的作文写作却又提不起兴趣,甚至有畏难情绪。那么,在考试中占如此大的比重、对于学生这么重要的作文,该如何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感受到写作的尊严和幸福,从而收获写作的甜蜜果实呢?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该从哪里下手逐步改善这种现状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和写作心理,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写作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有力“助手”和获取快乐幸福的不竭源泉。

  对15、16班1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选择题部分:

  调查项目 答案类别 、人数 (合计118人) 、百分比(%)

  1.写作重要吗

  很重要(97人)82.2

  一般(21人)17.8

  2、你喜欢写作吗

  很喜欢(30人)25.4

  一般(79人)70.4

  不喜欢(5人)4.2

  为完成任务而写(5人)4.2

  3、擅长写哪类文章

  随感(93人)78.8

  布置的(11人)9.3

  考场作文(11人)9.3

  其他(11人)

  2.6

  4、感到困难的

  审题和立意(36人)30.5

  语言(40人)33.9

  开头和结尾(20人)17

  选材(55人)

  18.6

  5、影响写作的原因

  语文基础不好(9人)7.6

  阅读量不足(38人)32.2

  技巧掌握不好(56人)7.5

  其他(15人)12.7

  6、期待的批改方式

  老师详批(83人)78.8

  同学互批(22人)18.6

  自己修改(9人)11

  家长批阅(7人)5.9

  7、接受那种打分方式

  具体分数(95人)80.5

  ABC等级

  (23人)

  19.5

  8、怎样提高水平

  认真学好语文基础

  (20人)

  17

  多学习写作技巧

  (68人)57.6

  自己多看课外书(75人)

  63.3

  多练笔

  (35人)

  21

  二、简答题方面

  (一)你希望老师怎样教你写作?

  主要有以下意见:

  1、老师多教写作技巧。

  2、推荐有辅导作用的作文书。

  3、多进行范文和习作点评。

  4、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地指导写作。

  5、适当运用多媒体。

  (二)怎样看待“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认为写作必须有真情实感,极少数学生说有时写作题目无自我经历,只好编。

  (三)是不是觉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认为不是,另外的学生认为可以。

  (四)有哪些好主意献给进行创新写作教学的老师?

  1、老师风趣幽默些,寓教于乐。2、充分利用多媒体。3、实践后再写作。4、加强课堂的现场点评。5、从创新句子开始练习。6、多布置想象作文。

  至此,我从中了解到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作文教学目标功利性太强。

  由于应试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在考试中能获得较高的作文分数,学生就出现了一种“孤独了灵魂,泛滥了技巧”的现象,为了考试而写作成了写作的尴尬现状。

  二、作文课堂指导针对性太弱。

  我们的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

  三、作文命题与学生生活偏离过远。

  学生生活的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卵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有可行性的措施:

  一、让学生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观念。

  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结果是敷衍了事。我告诉学生,写作其实是一种学习知识、学习表达、学习技巧、学习做人、学习提高的过程,要将自己的每一篇作文进行纵向比较,看是否在这些方面有所提高。

  二、教材拓展延伸,进行仿写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重视读写结合, 让学生学以致用。

  比如,在学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后,我让学生仿写,也出现了以下有一定可读性的诗:

  三、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写出真情实感。

  1、班上开展报纸意义卖活动后,让每位学生写一篇作文,发现学生作文写得有血有肉,还有很强的思想性。我对每位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后集结成册,发给每位同学,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写作积极性。

  2、让学生进超市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商品,要求他们写产品说明书,或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学生经常在电视里、报纸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认识到写作课与其他各个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正好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3、学生的春游活动,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的同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能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4、在班上布置德育作业,如“帮父母洗脚”、“和父母一起做一顿饭”、“体验单腿活动半天”、“体验‘失明’一小时”、“感恩节捶背”,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活动后感,学生的作文应有切身体验和真切感受而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看头。

  想来,能写自己喜怒哀惧、酸甜苦辣之事、能抒自己悲乐愁恨、铭心刻骨之情,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需要的幸福吧。

篇3:作文教学反思:让优美的文字在生活的节拍中流泻

  作文教学反思:让优美的文字在生活的节拍中流泻

  一、学生的困惑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天踏着晨曦上学,沐着晚霞归家,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在校上课就是在家写作业,对写作文大多叫苦连天,埋怨没有东西可写,有的甚至边写边数字数,好不容易才能凑齐600字。

  二、老师的困扰

  课堂作文时,也许有的语文老师,会从写作材料的选择、文章思想主题、写作技巧、结构的布摆、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或者要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再让学生下笔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虽然字数容易凑足,但内容往往千篇一律,不能体现学生自己鲜活的个性特征。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语文老师,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方法,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死板,每次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就那么几个人,大部分学生作文水平难上档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摸索,除了课堂作文外,要学生背记优美文句、写日记、做摘抄,方法用尽,收效却不是很理想。

  三、茅塞顿开

  最近我又重温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这一章节的内容,对初中作文教学内涵有了更深的领会。

  “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字斟句酌,仔细揣摩,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认为学生文思枯竭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在单调的学习生活背景下缺乏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的“真切的体验”。

  四、探索尝试

  因为本期接手了24班的班主任,我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大胆的作文教学方法的新探索和尝试。

  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意蕴,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先参与,先体验。

  下面我以写作关于中秋的话题作文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1、鼓励学生表达真挚的感情。

  本期开学不久就是传统的中秋节,在节日来临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德育作业:给自己的老师、亲友编发节日祝福短信,要求学生自己亲自编写,内容要有问候、有感激、有祝福,语言要求优美、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下面摘录一则:

  因为您的指导,我人生的步伐才更加从容;因有您的关爱,我人生的征途才更加淡定。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24班庞斯羽诚挚地祝福您:事业风顺,合家幸福!

  这短信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情感温暖人心,优美的语言流泻如水。

  2、出庆祝中秋的黑板报,渲染气氛。

  黑板报上金黄的圆月,长袖飘舞的嫦娥及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等,相得益彰,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中秋这个传统节日的气氛。

  3、布置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关于中秋节知识的PPT。

  4、做摘抄,抄录有关中秋的名句、对联、诗歌、传说、故事等,了解中秋,体会这一节日的文化积淀。

  5、举办“月圆·中秋”的主题班会。

  6、学生回家过中秋节。

  以上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学生对中秋这个节日有了兴趣,有了了解,有了体验。为了不让学生对写作有心理负担,我并没有透露过要写作文的信息,而实际上我是在为本期的第二篇作文教学作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五、趁热打铁

  过完中秋,学生有了自己对这个节日的真真切切的体验。当他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我便趁热打铁,布置了以“中秋”为话题的课堂作文,不作任何具体指导。要求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学生感到非常顺手,个个“下笔如有神”。

  前面所设计的几个步骤在学生作文中均有比较好的体现,全班五十多篇文章内容异彩纷呈,百花齐放。有节日喜庆场面的描写、有祝福的话语、有嫦娥奔月等传说的引用,有对联、名句的引入,有主题班会过程的叙写,有家人聚会的其乐融融,也有思念亲人的无限愁思,语言表达也很顺畅,优美的文字合着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节拍流淌。

  六、收获与体会

  这次作文教学的尝试,我自己认为贵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作文选材内容及技法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而重在顺应生活的节拍,围绕一个中心,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自然收获了“真切的体验”“独特的感受”,“厚积”必定“薄发”,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优美的文字自然会流泻于笔端。

  更为欣喜的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我的探索步伐又前进了一小步。

  通过这次尝试,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顺应季节的变换、校园生活的节奏、时代生活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写作的素材与灵感,获得真切的生活感悟,在切身体验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也许可以迎刃而解,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花更多心思,发挥更多的智慧。

  下面附上本次作文中的2篇习作,来检验一下写作的效果。

  中秋之会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我想大家对这个节日并不陌生吧!每年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我们班也在班会课上举行了一个“中秋之会”。

  班会课的第一个环节是“知月”。过中秋节至少也要弄明白它的来历吧!中秋节是唐朝初期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因为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节日,所以中秋节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团圆节。俗话说:“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原来在很久以前,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说到中秋节,那就不得不提起“月饼”。月饼寓意着吉祥团圆,所以在明代开始流行。因为月饼是宫中的一种点心,所以月饼又叫做宫饼,而且在古代也有吃月饼的讲究,月饼要切成大小一样的,而且在切月饼之前要计算好亲人人数,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的,都要算好,不能多一块或者是少一块。

  从班会课的第一个环节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接下来就是玩游戏--击鼓传花,不,应该是击桌传伞。

  击桌子的声音响起来了,伞就像一颗随时就能爆炸的炸弹,大家都不想让这颗炸弹停留太久,迅速地传给别人。当然也有人被“炸”,班会主持先问一个关于“月”的知识,回答不出就要表演节目。正好谭老师从外面经过,就被我们的呼喊声拦了下来,在大家的请求下,贺老师和谭老师各高歌一曲。

  时间就像歌声飘过一样,不一会儿下课铃就响起来了,我们却还沉浸在刚才“中秋之会”的班会里。

  我想今天一定会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又到中秋月圆时